當今社會,“無觸不在”。從手機來看上,觸摸屏的成熟度基本已接近甚至趕超傳統的實體按鍵,這也加速了實體按鍵手機的消亡,而同樣是以觸摸為主要操作方式的平板電腦也在擠壓傳統PC市場。作為基礎設施的硬件固然重要,而觸屏替代實體按鍵成為了人機交互中重要的環節之一,現階段被廣大廠商采購并使用的電容式觸摸屏外觀基本一致,用肉眼無法辨認其本質,這也使得觸屏變成了一個隱形的屏障,優秀的觸屏能很好的輔佐其他硬件和系統應用,粗劣的觸摸屏則會限制其他硬件的發揮成為短板,從而影響使用體驗,所以在選購觸屏設備尤其是大尺寸的觸屏筆記本時,消費者還應花時間親自體驗。
如何區分電容式觸摸屏的優劣之分
觸屏是人機交互中的必經環節,所以它的靈敏度與響應速度尤為重要,被廣大廠商采購并使用的電容式觸摸屏是現階段成熟的應用解決方案,這個外觀上看似相同的“透明”面板內部卻大有乾坤,觸屏的好壞直接導致了人機交互過程中的流暢與否。
電容式觸摸屏的結構就像一個放在盤子上的三明治,“盤子”靠近電子設備中的電氣元件,它起到了屏蔽電氣信號的作用,以避免對觸屏產生干擾;與“盤子”接觸的,以及上面的“面包層”為不導電(電介質)的玻璃材質,它們更多的是起到保護作用;兩個“面包層”中間所夾的“醬”就是很關鍵的佐料,它負責感應人體電場并檢測觸摸點,一個電子設備能否給用戶帶來順暢的使用感受,就全靠這個“佐料”提味了。
一、靈敏度
中間的“佐料”決定了電容式觸摸屏的靈敏度以及響應時間。這其中影響靈敏度的是一個叫做觸點直徑的東西。我們可將一塊電容觸摸面板分成一個個細小的均分區域,而觸點直徑就是兩個緊挨區域中心之間的距離,觸點直徑越小,觸摸屏的識別率越高,比如有的觸屏需要將整個手指肚的面積按壓才能識別到信號,而有的則只需要指尖。
拿現在的全新的Windows 8操作系統來說,微軟官方對Win8觸屏所要求的觸點直徑是9mm,這就意味著我們在使用觸屏時,手指要比較用力的按在屏幕上以保證接觸面積。如果以9mm這個直徑作為衡量標準,那么在某些情況下系統有可能無法識別到滑動手勢,比如你拿觸點面積比手指肚小的電容筆寫字,觸屏上顯示的筆跡卻只能斷斷續續,甚至沒有任何反應,所以觸點直徑越小則代表觸屏越優秀。
二、響應時間
觸點直徑決定觸屏的靈敏度,而響應時間是影響觸屏使用感受的另一個主要因素。在使用手指或者電容筆在屏幕上寫字或者繪畫時,我們會發現屏幕上的軌跡會與筆端有一段距離。如果我們的指尖只是緩慢劃過屏幕,那么不同觸屏響應時間的差距并不會體現得非常明顯。但實際上用戶在習慣系統后進行查找、瀏覽網頁、手寫文字、繪制圖形等操作時,手指或筆端的運動速度將變得很快。如果觸屏的響應時間過長,那么屏幕上顯示的內容就會嚴重落后于手指或筆端,使用者就會可以放慢速度,從而影響操作體驗。
同樣是微軟的官方標準,它規定觸屏的響應時間不應大于50毫秒,包括上面介紹的9mm觸點直徑,這都是基本的、能夠保證使用的硬件要求,所有市面上的預裝Win8操作系統的觸屏筆記本均能夠達到這個標準,但大多數卻只是剛剛及格,若想真正享受到卓越的體驗則需要達到更高的標準。